"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投资大师沃伦 · 巴菲特的这句比喻,曾被视为自动驾驶赛道的真实写照。
在这条被视作万亿级市场的"长坡"上,企业正分道扬镳:有人选择渐进式 L2 辅助驾驶"慢滚雪",有人则押注激进式的 L4 Robotaxi "陡坡速降"。
2025 年,智驾产业震荡更加放大了割裂景象:智能驾驶行业迎来最强监管,L2 级辅助驾驶因"测试翻车"陷入信任危机;L4 级 Robotaxi 因"四城收费运营"迎来资本狂欢。
技术路线之争的本质,是产业话语权的博弈。如今,在智能汽车"造梦"时分,这场分道扬镳的竞赛,是否会在未来殊途同归?
L2 辅助智驾,遭遇"寒流"
"目前我国的汽车智能技术在终端装载率上走在全球前列。其中,L2 级辅助驾驶的渗透率已超过 50%,全球第一;新型辅助驾驶技术(如智能泊车等)的渗透率也超过 20%。"这是 2025 新能源智能汽车新质发展论坛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分享的一组数据。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渐提升,车企为争夺市场份额,都将辅助驾驶作为重要的卖点之一。
图片来源:岚图汽车
拿华为乾崑智驾来说,2025 年 5 月底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与华为乾崑智驾合作的车型已超 22 款,覆盖 15 万元到百万级别不同价位。
回望华为乾崑智驾的发展,可以为国内 L2 辅助驾驶发展现状提供一些参考。华为在 2022 年布了乾崑智驾 ADS 1,实现了商用城区智驾辅助 NCA;2023 年发布 ADS 2,实现了"全向主动安全,全国都能开";2024 年发布了 ADS 3,做到车位到车位、泊车代驾 VPD。今年 4 月份,华为发布了乾崑智驾 ADS 4 解决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华为在带来 ADS 4 的同时,发布了高速 L3 商用解决方案,推动汽车行业从辅助驾驶迈向自动驾驶。
如今,当很多车企都以"全场景智驾"为卖点冲刺年销量目标,行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与政策寒流。
不久之前,一场号称 " 辅助驾驶科普 " 的测试,对市场上 36 款主流智能电动车的辅助驾驶系统进行了全面评估。测试结果公布后,行业反应呈现两极分化。
马斯克高调转发测试视频并评论:" 由于法律禁止数据出境,特斯拉在没有本地训练数据的情况下,在中国取得了最高成绩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鸿蒙智行、AITO 和智界等华为系车企统一回应:不予置评。
公众的态度同样两极分化。有人认为其测试手法不够专业,测试场景不具有代表性;有人认为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测试引发的舆论背后,是 L2 辅助驾驶正在迎来行业部门的最强监管。
公安部交管局局长王强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达:其一,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所搭载的"智驾"系统,都还没有实现"自动驾驶"的目标,驾驶人才是最终责任主体。其二,如果驾驶人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脱手脱眼",不仅存在严重道路交通安全风险,还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及刑事追责三重法律风险。
在更早之前,工信部已经收紧了智驾宣传,各家车企、技术供应商对于涉及智能驾驶的宣传口径都已经进行了调整。
可以说,随着 L2 级辅助驾驶渗透率逐步提升,安全责任界定与技术宣传边界的矛盾开始爆发。这场寒流,或许是智能驾驶从"野蛮生长"转向"规范落地"的转折点。
L4 级 Robotaxi,高歌猛进
同一时空下,智驾产业呈现割裂景象。一边是 L2 级辅助驾驶因"测试翻车"陷入信任危机,另一边则是 L4 级 Robotaxi 因"四城收费运营"迎来资本狂欢。
在此前举行的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上海正式发放了首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
小马智行、百度旗下萝卜快跑等八家企业获得示范运营牌照,奇瑞汽车联合文远知行等获得示范应用牌照,可以在金桥、花木、世博、浦东国际机场等浦东新区重要功能片区,提供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服务。
两天后,上海方面又表示,将争取在年内实现浦东新区全域开放,同时推动奉贤、闵行等区域开放。
图片来源:小马智行
上海已经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到 2027 年时,成为全球自动驾驶的领先玩家,L4 自动驾驶车运送乘客超 600 万人次,拉货超 80 万吨,全市 Robotaxi 商业运营范围扩大至 2000 平方公里、超 5000 公里道路。
此举意味着,上海终于加入北京、广州、深圳、武汉等中国大城市,允许 L4 级无人驾驶出租车驶入真正的城市道路并商业化载客运营。
热潮涌动背后,除了政策推动,L4 级自动驾驶技术成熟度也在进一步提升。
例如,以 Waymo 为代表的"多传感器融合 + 模块化系统"方案通过大规模的测试,验证了 Robotaxi 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已经逐渐走向商业化门槛;而特斯拉"端到端模型驱动的纯视觉方案"具备显著的规模经济优势、迭代效率和拓展能力,拥有极高商业化潜力。
盖世汽车研究院指出,当前,中国 Robotaxi 的运营模式仍以示范区试点为主。随着政策加速落地和企业持续推进,预计 2025 年逐步实现规模化商用,2030 年有望成为主流出行方式,实现全面常态化运营。
在北京、广州、深圳、武汉等地,L4 级无人驾驶出租车驶入真正的城市道路并商业化载客运营,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效。
7 月 31 日,文远知行发布的财报显示,第二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1.27 亿元,同比增长 60.8%。其中 Robotaxi 业务实现营收 4590 万元,同比大幅增长 836.7%,创公司成立以来单季度新纪录;Robotaxi 业务占二季度营收比例大幅提升至 36.1%,创 2021 年以来单季度历史新高。阿布扎比 Robotaxi 车队规模自 2024 年以来增长到 3 倍,规模化效应显著提升。
近期,小马智行推出上海市首个无人驾驶 Robotaxi,成为国内唯一在北上广深开展全无人 Robotaxi 收费运营的企业,也是目前上海浦东唯一在常态化商业运营全无人 Robotaxi 的服务商。
根据小马智行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总营收达 1.54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75.9%,Robotaxi 业务收入达 1090 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57.8%,其中乘客车费收入同比暴涨超 300%,Robotaxi 平台注册用户同比增长 136%。
一片红海,一片蓝海
事实上,L2 与 L4 之间的"分歧",早已经开始。2016 年,自动驾驶行业陷入了一场路线之争:特斯拉的渐进式路线(从 L2 逐步升级至 L4)与 Waymo 的跨越式路线(直接攻关 L4)针锋相对。
"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L2(组合驾驶辅助)和 L4(高度自动驾驶)并非同一技术的不同阶段,而是完全不同的物种。它们的差异体现在技术实现、安全逻辑、责任分配存在明显差异。"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人工智能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梁正如此表示。
具体来看,在技术能力方面,从 L2 到 L4 无法跃迁,就像诺基亚的功能机不会变成 iPhone。
从安全逻辑方面来看,L2 的"人机共驾"与 L4 的"系统主导"。相当于 L2 是人给辅助驾驶系统当保姆,L4 是自动驾驶系统给人类当保镖。L2 级辅助驾驶的本质是"人机共驾",其设计初衷是减轻驾驶员负担,而非完全替代人类。L4 则要求车辆在特定场景内,无需人类驾驶员干预,独立、安全地应对所有突发状况。这种设计逻辑从根源上避免了"预警时间不足"的致命缺陷。
在事故责任分配方面,L2 其法律责任始终锚定在人类主体。当车辆在辅助驾驶状态下发生事故,驾驶员始终是责任承担者。L4 的驾驶行为,并非由人类驾驶员判断,因此事故责任分配主体也更多,当前多地的地方性法规都已开展探索。L4 事故责任分配更清晰,也能避免当前 L2 用"辅助驾驶"规避产品责任,却用"自动驾驶"诱导消费者,形成责任真空。目前,《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已经于 2025 年 4 月 1 日施行。
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像 Robotaxi 这类跨越式路线的代表,商业化前景不明朗,让很多 L4 自动驾驶企业倒戈向了 L2。相比 L4 相对较长的回报周期,渐进式路线追求的是在各阶段实现商业价值,推动辅助驾驶逐步迭代至高级别驾驶。
"当前今天的 L2 已经是一片红海,市场只会更卷,而 L4 则处于规模化的前夕,面对的是一片蓝海。"在小马智行 CEO 彭军看来,L2 与 L4 最终要实现的目标不同,导致对技术、成本的诉求不同,二者是截然不同的物种和商业模式。
这种差异也导致,走 L2 路线的公司要转向做 L4 时,几乎等同于重新出发。小马智行则坚定走 L4 路线,并且已初步摸索到商业化路径,使得其能够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些。
推动智驾繁荣,要靠规模化?
近年来,中国 L2+ 级辅助驾驶技术迅猛相当发展,同时对应的价格也在量产车型中快速下探。从比亚迪、五菱到小鹏、蔚来、智己等汽车品牌纷纷将 L2+ 功能作为标配,将智能辅助驾驶从 30 万元以上的豪华选配,迅速下探至 20 万元内甚至是 10 万元内的市场。
根据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的统计数据,2024 年国内 L2 组合驾驶辅助新车上险量为 1309.4 万辆,同比增长 31.5%;渗透率为 57.3%,较上一年增加 10 个百分点。其中,具备 NOA 功能的乘用车新车上险量为 280.8 万辆,同比增长 89.2%;渗透率为 12.3%,较上一年增加 5.3 个百分点。随着 L2 组合驾驶辅助车型价格进一步下探到 7 万元级别,预计今年渗透率有望突破 80%。
图片来源:萝卜快跑
据悉,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新车价格快速下探的原因,是人工智能算法的成熟、芯片算力的提升和先进传感器成本的下降。当前主流方案以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等多传感器融合为基础,逐步引入低成本激光雷达来提升感知性能。
近年来,激光雷达的大规模量产使其成本快速下降。据悉,用于 L2 级辅助驾驶的主激光雷达价格已降至 200 美元(约合人民币 1440 元)左右,这一数据在两年前是 500 美元(约合人民币 3600 元),三四年前则是 20 万至 30 万元人民币。
此外,华为、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企业推出面向自动驾驶的高性能芯片,鸿蒙 OS、MindSpore 等平台应用于车规级硬件,助力驾驶算法高效运行。
L4 级 Robotaxi 得以大规模落地的关键,与整车制造成本和后端运维成本持续降低显著相关。此前,小马智行宣布第七代 Robotaxi 采用 100% 车规级零部件,自动驾驶套件成本较前代大幅下降 70%,拥有 10 年 /60 万公里的设计寿命,这些重大突破是其今年加大一线城市 Robotaxi 部署、提速商业化的基础。
如祺出行 CEO 蒋华此前也表示,Robotaxi 赛道已经进入比拼落地能力阶段,能否实现规模化商业落地,决定玩家们是否有资格在这个赛道走下去。
如祺出行在 7 月 23 日发布了" Robotaxi+ "战略,主要就是面向后端运维方面推进业务支持。其中提到,计划在未来 5 年将 Robotaxi 运营覆盖至 100 个核心城市,并将在 Robotaxi 车队规模和运营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投入发展,计划推动 10 亿级投资计划,建成覆盖 100 个核心城市的 Robotaxi 三级运维网络,形成可支撑每年 10 万辆 Robotaxi 线下运维的综合能力。
目前,Robotaxi 的示范运营数据也在反哺车企的智能化进程。今年 3 月,广汽集团表示,如祺出行平台为广汽智驾研发提供了数据服务支持,广汽将建设万卡级别的算力集群以支持千万级场景数据训练,通过在 B 端的运营数据、在如祺出行部署超千台数据采集车,掌握更有效的 C 端数据,以此培育出高阶智驾模型。
结语:L2 与 L4 的分野,本质是产业对安全与效率的路径选择。当 L2 以超 50% 的渗透率重构消费端市场,L4 正通过千万单 Robotaxi 服务验证商业化可能。不过,技术路线之争终将让位于场景价值——在城市通勤的早晚高峰,L2 是减轻负担的 " 智能副驾 ";在封闭园区与固定路线,L4 是降本增效的 " 无人先锋 "。未来,两条赛道或在数据反哺与政策协同中找到交汇点,眼下更需要的是,厘清责任边界、夯实安全底座,让智能驾驶真正成为出行的 " 雪球 " 而非 " 雷区 "。
98配资官网-在线配资流程-在线配资门户投资-东莞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