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炎热,又碰上外卖大战,大家有没有想过到外卖平台上买一杯咖啡喝喝?
如果有的话,大多数人的操作是点开外卖软件 - 选中外卖 - 点击下单 - 付钱。
但对拥有荣耀 Magic V3 的小伙伴来说,他们的外卖下单流程不是这样的。他们只需要呼出 YOYO 助手,说一声"帮我点一杯冰美式",然后就可以把手机交给 AI,需要付钱的时候确认一下就行了。
毫无疑问,如今那么多结合 AI 的消费电子产品中,手机是结合得最紧密的;而在推动 AI 与手机深度融合方面,荣耀展现了显著的领先性:无论是上面看到的一键点外卖的功能落地,还是荣耀 CEO 李健提出"硬件是内在人格化延伸"的先进理解。
2025 年 6 月 19 日,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荣耀 CEO 李健发表"开放共生,众木成林,让 AI 走进生活"的主旨演讲,提出了一个非常先进、大胆的概念:" AI 人格化"。他认为,当前搭载 AI 的硬件不再是冰冷外壳,而是人格化的延伸。
当前在 AI 领域有一个共识,认为 AI 的终极目标是 AGI(人工通用智能):一种具备与人类相当甚至超越人类的全方位认知能力的人工智能系统,它不仅能执行特定任务,还能像人类一样自主理解、学习、推理和适应未知环境。
而我们要经历许多阶段才能到达这个终极目标,共划分为 5 个清晰阶段:L1 聊天者(会说)、L2 推理者(会想)、L3 行动者(会做)、L4 创新者(会创新)、 L5 组织者(会管理)。
从 AI 语音交互到目前主流的如 Mauns 这样的 Agent(智能体),当前我们的 AI 发展正处于 L2 和 L3 级别之间,可以说当前的 AI 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工具化阶段,而李健所提出的"人格化",实际上就是工具化的下一阶段,能实现 AI 的 L3 级别。
" AI 人格化"的核心基础在于从"思考"向"行动"跨越。也就是说,如果说 ChatGPT4o、Gemini 2.5 Pro 和 DeepSeek R1 等 AI 展现出了极其强大的思考能力,下一步的重点是如何利用好他们的思考能力,投入到具体任务的执行,也就是行动力中。
考虑到目前 AI 模型能力的逐渐同质化,顶尖的模型能力也逐渐呈现拉锯之势,比如大模型能力跑分,如何将模型能力落地成为了全新的兵家必争重点。
特别是 AI 落地、部署最激烈的移动终端:手机领域,大部分的 AI 功能无非翻译、会议纪要、AI 消除和影像算法几类,再继续比拼单一功能效果高低的"一对一单挑"是没有前途的。对此,荣耀认为当前搭载 AI 的智能终端不应只是单一执行任务,而是借助手机与个人生活紧密联系的巨大优势,成为汇聚用户数据、行为反馈、使用频次、支付习惯、生成内容的生态中枢,与用户共处、共感、共生。
当设备累积到足够多的个人用户习惯、数据时,它实际就成了个人生活的另一种"备份"。如果再赋予 AI 强大的智能思考、自动化能力,实际上它就会成为另一个能预测个人使用习惯、以你的方式来思考的全新产品,这就是李健所说的" AI 人格化",同时它的另一层意思便是"硬件是内在人格化延伸"。
只是正如 L3 级别的 AI 能力始终还没到来," AI 人格化"也面临着重重挑战,至少得实现最基础的"场景、信任、性能"三大闭环。
比如打通"场景闭环",至少得实现 AI 在多任务环节的衔接顺畅,各部分组建功能流畅无断层。荣耀 Magic V3 已在部分场景中取得初步成果,至少在一些软件中能让基于 GUI 的 AI 智能体执行大部分的流程,实现流程的自动化。
但距离最终目标的场景闭环还有差距,这里荣耀提出的解决办法是打破数据、服务、设备孤岛,让 AI 能更加精确地识别用户需求,同时推动不同的服务供应商开放 API 接口,并构建跨设备协同框架,实现手机、平板、笔记本等设备的 AI 能力互联互通。
然后是打通"信任闭环",主要的拦路虎是 AI 幻觉、个人隐私泄露和 AI 自身的伦理判断问题。
特别是个人隐私问题,想要构建" AI 人格化"的智能体,就免不了向 AI 喂大量的个人生活数据,如何保证数据不被滥用、不泄露会是 AI 人格化的重大挑战。
对于上述的问题,荣耀提出了技术共创、标准共建、伦理共治三大手段来解决,通过广泛开展合作、共同制定 AI 服务的通用标准,同时邀请政府、企业、专家等多方构建 AI 伦理治理标准,去达成信任闭环,最终让 AI 实现 "可靠、可信、可控" ,给予用户 "安全感"。
最后还有和"信任闭环"紧密相关的"性能闭环"。当前 AI 的强大算力基本都基于云端大模型,这就已经意味着 AI 工具时刻面临着算力、时延和功耗相关的矛盾。
使用云端大模型,就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的影响,轻则是信号不好数据传输太慢,时延太长;重则是失去服务器响应,相关功能直接宕机。
但当前的端侧大模型普遍规模较小,算力有限,无法适应高算力的工作,如果部署大参数的大模型又会让手机面临功耗难题。
对此,荣耀给出的办法是"端云协同、软硬协同、算网协同",合理分配终端与云端算力,硬件设计(如芯片架构 )与 AI 软件算法深度适配,同时让算力网络与通信网络协同调度,根据 AI 任务需求,动态分配网络带宽、算力资源,保障 AI 服务在不同场景下都能流畅运行。
AI 之外,作为用户和 AI 接触的桥梁,硬件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让 AI "落地生根",被用户日常使用,才能释放其潜力。荣耀的目标是将 AI 完美融合到硬件中,以自然的方式让 AI 融入用户生活,成为 AI 与人之间的 "第一接触点"。
当然,这个目标在荣耀阿尔法战略的加速落地下得以逐步实现,荣耀的 AI 能力正从手机扩展到更广泛的终端生态。例如荣耀笔记本将强化 YOYO 助理能力,整合搜索、阅读、创作、智控等功能,提升 AI PC 的生产力体验;荣耀平板则通过 AI 软硬件深度融合,致力于实现跨 iOS、鸿蒙、安卓平台的无缝文件互传。同时,荣耀智能手表和耳机也将引入新功能,丰富智能穿戴设备的应用场景。这些终端共同构成了荣耀 AI 生态的硬件基础。
这时候,Agent 就成为理解用户、执行任务的第一窗口,硬件也会从单纯模型的外壳,变成"人格化"的延伸,让 AI 从 "云端工具" 变为 "身边伙伴"。
那么,如何为"人格化"的 AI 寻找一个最合适的硬件载体?举个例子,针对日常办公中"查数据""做 PPT ""传文件"三大痛点,荣耀以"全栈个人知识库""全域智能体协同""全品牌终端互联"三大关键技术,一次打通用户痛点。
从荣耀 Magic V3 的一键点外卖,到 7 月 2 日即将发布的荣耀 Magic V5 对于 AI 功能全面升级,荣耀显然在智能化探索中前进了一大步。在大家还在纠结要搭载什么 AI 功能的 APP 到手机中时,荣耀已经率先开始探索 AI 移动终端路线。
而现在,荣耀再一次刷新了大家对" AI 能做到什么程度"认知,成为了硬件与 AI 深度融合的鲜活例子。再得益于大折叠的巨大内屏可用面积,甚至让荣耀 Magic V5 得到了目测不输 PC 的生产效率。
所谓的最强 AI 智能体手机,确实不是浪得虚名。
荣耀 Magic V3 时代已经充分展示了手机作为 Agent 的巨大潜力,这代荣耀 Magic V5 若能更进一步和个人用户习惯、数据相结合,也许我们将会看到首款能拥有" AI 人格化"特征的智能手机产品出现,让硬件不再是冰冷的算力容器。
通过传感器与用户 "共感",以终端设备为"共生"场景,让 AI 走进生活,形成 "设备即服务中枢" 的闭环,或许这将会是首次让智能手机无愧于"智能"之名。
98配资官网-在线配资流程-在线配资门户投资-东莞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