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会不会发生更极端的情况?
我们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日本?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决定跟日本做一个全面的对比:
如果情况比日本好,那么理应就不会成为日本。
如果情况跟日本类似,那么可能就要小心了。
01
谁的泡沫更大?
这里我们比较区间房价涨幅、新增房贷增速、房价收入比三个数据。
区间房价涨幅:
日本:85-90年,东京圈房价上涨139% 、京都圈房价上涨151%
中国:15-21年,四个一线城市平均房价上涨131%(深圳203%、上海112%、北京93%、广州116%)
从表面上看,日本的房价仅涨幅略高于中国。
但实际上:
日本的土地是可以自由流转并向企业、外资开放交易的。
所以很多热钱并不炒房,而是直接炒地。
别看85-90年日本房价只涨了1.5倍左右,日本的商业地价可足足上涨了4倍。
从区间涨幅来看,日本远高于中国。
新增住房贷款:
日本:新增住房贷款同比增速39%,占GDP比重12.4%。
中国:新增住房贷款同比增速11.7%,占GDP比重5.1%。
从新增贷款数据可以看出,日本当时老百姓炒房的热情远高于中国。
贷款同比增速接近国内的4倍。
贷款量也同样惊人,超过中国的2倍。
而且日本不仅老百姓炒房,国内很多跟房地产没有丝毫关系的制造业企业还炒地。
毕竟实业哪有炒地赚钱容易。
所以实际流入房地产的资金远不止居民贷款,还包括很多企业融资。
房价收入比:
日本:90年20左右
中国:20年24左右(一线城市45左右)
表面上看日本的房价收入比略低,但实际上地价收入比高的离谱。
那句话大家应该听说过
“卖掉东京可以买下整个美国。”
说的就是东京都土地总价已经超过了美国当年的GDP。
当时地价到底有多离谱呢?
东京23区的平均地价是1450万日元/平方米,用现在的汇率折算下来是70万人民币/平方米
总结一下。
从数据来看,日本当年的房地产炒作热情远高于中国。
虽然房价涨幅仅仅略高于国内,但由于日本炒作的标的物主要是土地,从地价涨幅来看,实际泡沫程度也远高于中国。
02
再对比一下未来市场空间的情况,主要看城市化率、人均住房间数。
城市化率(刚需):
日本:1990年80%
中国:2021年65%
人均住房间数(改善):
日本:1.5
中国:1.06
日本1975年就实现了高度的城市化,当时城市化率已经超过76%。
而等到90年代,城市化率已经接近80%。
从历史经验来看,城市化率到80%就彻底到头了。
所以当时日本对于住宅的刚性需求很低。
另一方面日本人均住房间数1.5,也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
所以日本90年代的炒房,是脱离实际需求的纯粹的炒作。
因此泡沫破裂后,消化泡沫的空间很少。
但是中国,21年时城市化率仅65%,截止到24年为67%。
有更加充分的空间去消化泡沫。
03
中国对比日本还存在一个巨大优势。
那就是政策的独立自主性。
日本受制于他的父亲美利坚,很多政策决策上身不由己。
比如上面提到的,日本必须保持开放的金融政策,允许外资自由买卖本国房产和土地。
日本也不是不想控制泡沫,而是做不到政由己出。
1985年,美国为了自身利益,逼迫日本等国签下广场协议,协议签订后日元在短期内最高升值超过200%。
这导致大量国际游资来日本炒作股市和楼市,直接导致了最后一波疯狂的开始。
也直接吹大了泡沫。
对比日本我们拥有独立的主权和更强的调控能力。
国内从16年开始就实行了严格的限购和限价政策,避免了泡沫的无序扩张。
总结一下:
1、日本当年的泡沫远大于中国,房价区间涨幅接近150%,地价区间涨幅超过300%,居民新增贷款增速是国内的4倍。
2、日本当时已基本完成城市化,城市化率接近80%。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型需求均已基本得到满足,是脱离实际的投机狂欢。
3、日本金融开放,期间外汇大幅升值200%,导致大量国际游资参与炒作,推高泡沫。
日本经济迟迟没有起色,还有一个因素。
当时很多日本的制造业也拿闲置资金去炒地。
比如众所周知的松下、索尼。
所以当房地产泡沫破裂时,这些制造业也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其影响是扩散到日本各行各业的。
而我们影响的仅限于房地产及其上下游。
甚至连银行都没受到太大波及。
经济复苏负担会更小。
所以中国的情况比当时的日本要好很多。
除非混招频出。
发生类似日本的极端情况的概率是很小的。
在房地产危机的问题上是可以参考国际经验的。
98配资官网-在线配资流程-在线配资门户投资-东莞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